slider

IUCN/TRAFFIC对CITES CoP19提案的分析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第十九届缔约方大会(CoP19)将于2022年11月14-24日在巴拿马召开

提案首页

提案九:黄冠鹎(Pycnonotus zeylanicus)从附录II升附录I

Herbert Bieser

(图片来源:Vinson Tan)

提案方:马来西亚、 新加坡、 美国

概要:黄冠鹎(Pycnonotus zeylanicus)是一种大型留鸟,分布于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文莱,栖息于紧邻河流、小溪和沼泽的低地演替生境,通常也毗邻常绿阔叶林和次生林。由于鸣禽贸易的开发和栖息地丧失,黄冠鹎于2018年被国际鸟盟评为极度濒危物种,目前被IUCN SSC亚洲鸣禽贸易专家组列为优先分类清单(包括那些被认为受贸易威胁最大的物种)的I级保护优先事项。1997年列入CITES附录II。

目前,黄冠鹎的野生种群规模小,成体数量在600-1,700只。根据IUCN红色名录的评估,黄冠鹎数量在过去三个世代(或15年)可能减少80%多。最大且唯一稳定的种群位于新加坡(约200-500个成体)。关于黄冠鹎种群结构的信息很少。

过去30年内,黄冠鹎在其整个分布区大范围的灭绝,包括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婆罗洲,缅甸、泰国以及马来西亚半岛的许多地方。森林砍伐与开发以及农业种植的土地利用变化正在导致其分布范围内的栖息地丧失。黄冠鹎栖息的大部分次生林不属于保护区,在许多情况下已被砍伐殆尽。

黄冠鹎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东南亚的笼养鸣禽贸易。据报道,虽然已有一定数量的圈养繁殖,但野生黄冠鹎被认为是更好的“歌者”,具有更高的价格,因此圈养繁殖并没有减轻对野生黄冠鹎的捕获需求。CITES贸易数据库在1997年首次发布之后已经记录了704只黄冠鹎活体,其中只有3只声称为圈养繁殖个体。自2000年以来,贸易仅记录了46只黄冠鹎活体。贸易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野生种群数量的减少。黄冠鹎的市场价格直线上涨,从1987年的20美元/只涨到2018年的900美元/只。

过去20年间已经记录了包括在马来西亚、泰国和印度尼西亚发生的非法贸易案件。

分析:黄冠鹎列为IUCN红色名录的极度濒危物种。由于笼养鸣禽贸易的发展以及栖息地丧失和退化,现有种群规模小且呈下降趋势。黄冠鹎当前分布范围仅为其历史分布的一小部分。 因此,黄冠鹎符合Conf. 9.24(Rev. CoP17)号决议指南中规定的列入附录I的生物学标准。 虽然国内和国际贸易的现状尚不清楚,但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该物种深受贸易影响。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85321353

邮件:traffic.china@traffic.org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0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