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非洲犀牛盗猎活动已跌至2011年以来的历史低谷,其种群整体数量却仍在持续萎缩——最新权威报告揭示,非法贸易阴云远未消散。由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及IUCN物种存续委员会(SSC)非洲与亚洲犀牛专家组联合发布的这份评估,为《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第20届缔约方大会(CoP20)相关议题敲响了警钟。
非洲盗猎锐减难掩生存危机,白犀牛种群数量创新低
报告指出,2024年非洲被盗猎犀牛仅占种群总量的2.15%,创十三年最低纪录。这一成果得益于关键栖息地保护、情报驱动的精准执法,以及政府与社区的勠力同心。
然而,盗猎率下降背后隐藏着更严峻的现实:非洲犀牛总数减少6.7%,现存仅约22,540头。其中白犀牛数量断崖式下跌超11%,种群数量跌至2007年以来冰点。盗猎压力未消、持续旱魃为虐、栖息地管理局限性等综合因素共同导致白犀牛深陷生存泥潭。黑犀牛数量则逆势增长了5.2%。
“黑犀牛数量增长犹如黑暗中的微光,白犀牛的崩落却昭示保护成果何等脆弱。长远制胜之道,在于推行兼容并蓄的保护策略——既要筑牢防护高墙,更需赋能在地社区。唯有以地方为主导、利益共享为纽带、协同治理为基石的守护模式,方能托起犀牛种群的未来。”——IUCN SSC非洲犀牛专家组主席Dave Balfour
南非(全球犀牛数量最多的国家)2025年初盗猎死灰复燃,第一季度至少91头犀牛被盗猎,私人保护区成重灾区。而乍得重引入的四头黑犀牛已折损半数。
亚洲犀牛:喜忧参半
印度犀牛种群数量持续恢复,其印度和尼泊尔种群稳步复苏,总数攀升至4,075头。反观东南亚,仅分布于印尼的犀牛种群仍在灭绝深渊边缘挣扎:爪哇犀仅剩约50头,苏门答腊犀残存34-47头。
“犀牛保护史印证着变革之力!南非与南亚的成功表明:情报化执法、社区共治、栖息地屏障,终可逆转种群颓势。然欲成燎原之势,仍需三箭齐发:持续资金注入、坚定政治意愿和全球协作打击走私网络以保障物种存续。《IUCN红色名录》等工具提供的专业知识和合作,对于指导优先行动、避免物种灭绝至关重要。” ——IUCN 总干事 Grethel Aguilar 博士
犀角黑市:退潮下的暗涌危机
全球非法犀角贸易量虽从2019年峰值回落,威胁根基犹在。2021-2023年间,逾750起犀牛角查获案件遍及全球,截获总重近1.8吨(折合716根整角)。
南非独占全球截获总量的66%。大量非法犀牛角流向马来西亚和越南,使其成为受非法贸易影响第二和第三严重的国家。然而,库存数据缺失、DNA样本共享壁垒以及查获报告紊乱等问题,严重阻滞执法透明度。
“当前犀牛角黑市规模虽不及巅峰,但仍是悬顶之剑。本报告揭示了贸易流向与热点国家/地区,这对执法至关重要。但数据缺口阻碍了我们提供精准的情报支持。唯有通过更完善的报告、监测与跨境合作来填补这些空白,方能使数据转化为行动效力。” ——TRAFFIC 大象与犀牛贸易高级专家 Sharon Baruch-Mordo
愿景
“为促进犀牛种群增长,分布国必须持续积极地落实对所有亚种的管理举措,并坚决开展反盗猎行动。”——IUCN SSC 非洲犀牛专家组科学官员 Sam Ferreira
报告强调,有必要加强全球合作、强化情报共享,并对保护区(栖息地)保护与当地各界参与进行长期投资。同时,鉴于犀牛种群仍在波动变化,且盗猎者正快速调整策略,制定有效政策、开展执法行动和以社区为主导的保护工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
下载整篇报告:
https://cites.org/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E-CoP20-084-A3.pdf
使用我们的新工具来获取数据: